取消

资本寒冬下,生物医药产业如何穿越周期?

2022-11-25 阅读:2247
文章分类:行业观察

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何面对生物医药的资本寒冬?

在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寒冬,成为大家共同的感知。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市场调整,创新药行业迎来了“挤泡沫”的阶段,估值大幅回调。从融资规模和融资数量以及投资标的来看,资本当下投早、投新、投小的趋势愈发明显。

过去,行业的热度成为资本的流动方向,资本的流动又相应的推高了行业的热度。比如在过去几年,新冠的流行带来了全球球对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的增长的看好,大量风投基金和私募股权涌入,大批的生物医药初创企业获得了高额融资,掀起一轮投融资热潮。

但进入2022年,这些曾经热起来的资本和赛道,随着创新产品商业化表现乏力、医保政策的“杀价”、创新研发内卷等,在这样的前提下,资本市场对于对于创新药的期待值下降,在一级市场,投资人更加谨慎,投融资远不及去年、前年同期,在二级市场上股价大跌、IPO破发已成常态。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变得愈发困难,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活下去”——如何在寒冬中融到资金、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撑公司研发及运转,成为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命题。

对于资本方来说,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寒冬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趋于冷静、理性,同时也不能仅凭估值等外在条件错杀好项目,越是在寒冬之下,越要有耐心“掘金”。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股权投资市场现状如何?未来哪些细分赛道投资仍可期待?寒冬中,初创企业要做好哪些准备?投资人寻找标的的标准是什么?

寻找供应链“卡脖子”的破局之路

新冠疫情期间对全球产业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通过人员、物流和资金等因素影响着整个产业链。而生物医药企业依赖全球供应链生产药物,多种核心原料、耗材、设备的供应极大的影响了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面对突发情况中,供应链的供给问题,也暴露了生物制药上游“卡脖子”的现状。目前,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呈现集约化发展的显著趋势,美国、欧洲、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和市场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国外原材料的采购规模不大,议价能力小,在未来竞争和采购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既考验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体系,同时也非常考验下游使用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运营管理策略。

但另一方面,寻求国产替代目前还有相当的距离。在相应的环节上,比如一次性反应器技术等,国内还尚需时间,即使本土企业已经在相关原料、耗材上做到了一定突破,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供应还有很远。

目前生物制药企业广泛依赖于全球供应链生产药物,但全球化的供应体系也带来了供应链周期长等潜在痛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应对供应问题?未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何种挑战?供应链“卡脖子”的破局之路又在哪里?

下一个“黄金赛道”在哪儿?

2017年,药审改革来开了本土创新舞台的大幕。经历了从无到有到由有及优,中国创新药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但赛道拥挤、研发同质化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PD-1、TIGIT、VEGF、CTLA-4热门靶点竞争愈演愈烈,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领域在2021年逐渐进入瓶颈期。赛道越来越拥挤,企业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生物技术赛道成为当下最火热的竞争标的。

当下,中国生物医药正在探寻从研发同质化到研发差异化、创新化的路径。无疑,在经历了研发的同质化竞争后,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企业都需要从靶点、适应症等各方面去做有差异化、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具备真正创新实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未来还有那些赛道仍然有机会“搏一搏”?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需要需备哪些实力才能在拥挤的赛道中突围成功?

产学研如何融合产生助力?

近年来,随着药监系统不断深化药品监管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监管体系,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医药制造业仍存在集中度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产品结构升级任务紧迫,仍处于追随、追赶的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失败风险较大、审批流程较长、合作共享屏障多和市场推广效率低等痛点。

从创新药规模和数量看,我国创新药整体市场份额较低。从占比看,根据RDPAC报告,中国创新药占整个医药市场的比重仅为9%,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超过了50%。我国创新医药占总体医药市场的份额仍较低,创新驱动行业发展形势紧迫;从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与国际巨头差距明显。从创新服务看,我国生物医药应用平台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因此,想要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产学研共同协作,打造良性研发形态迫在眉睫。

在产学研合作中,如何处理好成果研发、转化和推广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产学研合作还存在哪些问题与障碍?

本土化生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新冠疫情之前,陆续有一些国内初创企业围绕生物制药工艺的上下游来布局,这其中最大的驱动来源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国产化,也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本土化的进程。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到来,让生物制药上游设备及耗材供应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整个生物制药行业提高了对供应商供应链稳定性的要求。而根植本土的供应链,则可以更加迅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项目进度。

赛多利斯中国区总经理王旭宇女士曾表示,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本土化的意义首先是在于更好的服务本地客户,稳定的在本土市场供应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提升客户体验。

其次在于对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在国家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在广大客户需求未被满足的前提下,持续对中国加大投入,不仅是在生产具体的产品,也是提供更多的投资,增加相应地区的就业,培训更多的人才,有助于建立一个连系价值链上下游的生态系统,持续助力客户进行产品及应用的开发。

第三点则是在于整体提升国内生物设备和耗材的质量体系建设,让中国的此类制造向国际标准看齐,未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编辑:云朵匠 | 数商云(微信公众号名称“数商云”)

点赞 | 0
数商云是一家全链数字化运营服务商,专注于提供SCM/企业采购/SRM供应商/DMS经销商/渠道商等管理系统,B2B/S2B/S2C/B2B2C/B2C等电商系统,从“供应链——生产运营——销售市场”端到端的全链数字化产品和方案,致力于通过数字化和新技术为企业创造商业数字化价值。
评论
发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4008-868-127
售前咨询 189-2432-2993
市场合作 steven@shushangyun.com
广州市数商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13 - 2021 shushangyun.com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系统演示